全自动比色计是一种基于光电比色原理,用于快速、准确测定溶液中特定物质浓度的智能化分析仪器,广泛应用于水质检测、食品卫生、环境监测、制药、化工及临床检验等领域。其核心原理是依据朗伯-比尔定律:当一束特定波长的光穿过含有待测物质的溶液时,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中该物质的浓度成正比。通过测量透射光强度并与标准曲线比对,即可自动计算出目标成分的浓度。
通常配备彩色触摸屏、内置标准曲线数据库、自动校准功能及数据存储/导出接口(如USB、蓝牙或Wi-Fi),部分高d型号支持多波长扫描、动力学分析和GLP合规管理。其光学系统稳定,检测精度高(可达±1%以内),检测范围广,适用于ppm至ppb级微量分析。
一、日常清洁与基础维护
外壳与操作面板清洁
频率:每日使用后或每次更换样品前。
方法:
用柔软的干布或微湿的棉布(避免滴水)擦拭外壳,防止灰尘或液体渗入内部。
操作面板需用专用清洁剂(如75%酒精棉片)擦拭,避免使用含腐蚀性成分的清洁剂。
重点区域:按键缝隙、显示屏边缘,防止污渍积累导致接触不良或显示模糊。
样品池(比色皿)清洁
清洗流程:
先用流动清水冲洗,去除残留样品。
用专用洗涤剂(如中性洗洁精)浸泡5-10分钟,再用软毛刷轻刷内壁。
最终用去离子水冲洗3次,确保无洗涤剂残留。
干燥方式:
倒置晾干或用无尘纸吸干,严禁用烘箱高温烘干(可能导致比色皿变形或双折射率变化)。
存放要求:
清洁后的比色皿需放入专用盒中,避免与硬物碰撞或摩擦。
二、光路系统维护
光源稳定性检查
频率:每周一次(高频使用场景)或每月一次(低频使用场景)。
方法:
开启仪器预热10分钟后,用标准样品(如蒸馏水)进行空白校准。
若吸光度值波动超过±0.005Abs,需检查光源是否老化或灯座接触不良。
更换光源:
氘灯寿命通常为2000小时,卤钨灯为1000小时,接近寿命时需提前更换。
更换时需佩戴防静电手套,避免直接触摸灯管(油脂会缩短寿命)。
光路校准
校准周期:每3个月或仪器搬动后。
校准步骤:
使用标准滤光片或标准溶液(如重铬酸钾溶液)进行波长校准。
调整光路中的狭缝或光栅,确保吸光度值与标准值偏差≤0.01Abs。
注意事项:
校准需在恒温(20-25℃)、无强光直射的环境中进行。
三、传感器与电路系统维护
传感器清洁
检测器(光电二极管):
每月用压缩空气(压力≤0.2MPa)吹扫检测器表面,去除灰尘。
严禁用棉签或纸巾擦拭,防止划伤光敏面。
温度传感器:
每半年检查传感器与样品池的接触是否紧密,确保温度补偿功能正常。
电路板检查
防潮处理:
长期存放时,在仪器内部放置干燥剂(如硅胶),并定期更换。
若环境湿度>70%,需加装除湿机或使用防潮箱。
静电防护:
维修或更换电路板时,需佩戴防静电手环,并在防静电工作台上操作。
四、软件与数据维护
系统更新与备份
软件更新:
定期检查制造商,下载最新版本固件或软件,修复已知漏洞。
更新前需备份当前参数设置,避免数据丢失。
数据备份:
每月将测量数据导出至外部存储设备(如U盘或云盘),防止仪器故障导致数据丢失。
参数重置
恢复出厂设置:
若仪器出现异常(如无法校准、显示乱码),可尝试恢复出厂设置。
操作前需记录当前参数,以便后续重新配置。
五、环境适应性维护
温湿度控制
理想环境:温度15-30℃,湿度30%-70%,无强振动或腐蚀性气体。
极d环境应对:
高温环境:加装空调或通风设备,避免仪器内部温度过高。
低温环境:预热仪器至室温后再使用,防止冷凝水形成。
防震与防尘
防震措施:
仪器需放置在稳固的实验台上,避免与振动源(如离心机)近距离摆放。
防尘方案:
长期不用时,用防尘罩覆盖仪器,并定期清理防尘罩内灰尘。
六、长期停用与运输保养
长期停用保养
步骤:
清洁仪器后,断开电源并取出电池(若可拆卸)。
在样品池仓内放置干燥剂,并用防尘罩密封。
每3个月通电运行1次(每次30分钟),防止电路板受潮。
运输防护
包装要求:
使用原厂包装箱,内部填充泡沫或气泡膜,固定仪器防止晃动。
运输时避免倒置或剧烈震动,防止光学元件移位。
